本帖最后由 ²º¹²翼风 于 2015-3-23 21:50 编辑
2015年3月23日 关于科研的意义
3月初,《穹顶之下》赫然出世,我在犹豫了两天之后,耐着性子看完了全篇。然后就在想一个问题,公众为什么对于媒体人如此追捧,而对早已论证过相同问题的学者们嗤之以鼻?有同学跟我说,媒体人嘛,总是善于去捕捉人们最喜欢听的,善于去抓住人们的心理。但我有个想法,在如今什么事情都喜欢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中,大家都没有去尊重知识,这才是关键。
前些日子,我发了一条说说,“表示很想知道是如何通过一张照片来区别雾、霾、阴、雨的”,老姐调侃我说,“看大家的需要呗。”仔细想想,也确实如此。前些年大家都不关注霾的时候,它可以是阴,可以是雨,也可以是雾;这些年大家都“知道”PM2.5之后,它就只能是霾了。这真是,我也是醉了。。
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佐证,柴静的视频里提到了一场2004年北京的浓雾天气,当时的报道是雾,现在当然说是霾,那到底是霾是雾?谁知道呢。也许有空的时候,我会去查下当天的气象记录,看看到底是啥。只是现在有个现成的,3月16日晚上海浦东出现浓雾,实时AQI为87,良,也就是真正的雾,而不是霾,但十年之后是不是又会变成霾呢?
很多和我一样的,学习气象学的学生,天天拿着数据,分析各个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原因机理,却感觉找不到研究的意义何在。原本气候评估是战略决策、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,现在却成了被人耻笑为无关痛痒,隔靴搔痒的工作,真真是无可奈何。
|